如今,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通过“刷脸”来解决,比如购物时“刷脸”付款,使用手机时“刷脸”解锁,进入社区时“刷脸”开门。但是,刷脸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技术被滥用、信息被泄露的巨大风险。毫无疑问,社区刷脸案的裁决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即经营者不应以“刷脸”作为提供服务的前提,人们有权拒绝不合理的“刷脸”要求。接下来,边肖会给大家介绍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让我们从边肖的角度来看一看吧!
资讯详情: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张先生所在的苏州大厦的物业管理公告称,门禁系统将改为人脸识别,要求业主输入信息,否则无法进入小区。张先生认为,刷脸存在隐私风险。多次沟通无果后,他将物管公司告上了法庭。根据法院相关法律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在使用人脸信息时应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对不同意的提供替代验证方式。最后,物管公司在门禁系统中增加了刷卡功能。
之前有报道,很多人担心“人家会直接扫你脸买单。你每天走在路上的脸不就是一个行走的密码吗?”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最简单的人脸识别只需采集提取一个人脸上的6个或8个特征点即可实现,而复杂的人脸识别只需采集提取一个人脸上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特征点即可实现。
一旦人脸信息丢失或数据库泄露,人脸识别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将处于难以控制和修复的状态。比如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支付和二维码支付时,持有的媒介是银行卡或手机。银行卡或手机丢失后,可通过挂失更改密码,手机中的APP无法通过相关操作登录。但人脸识别技术中的人脸等生物信息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一旦泄露,将处于不可逆的泄露状态。如果数字密码泄露,可以更改密码,如果钥匙丢失,可以更改锁。如果面部信息被盗,是无法通过整容手术补救的。
更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通过刷脸和解锁手机进行支付时,收集和使用面部信息的支付机构拥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来维护数据安全,面部信息泄露的概率相对较小。但是一个普通的社区有足够的技术和资源来维护数据安全吗?
因此,需要规范人脸识别,避免相关技术的滥用和人脸信息的随意收集使用。否则,越是看似方便的技术,越有可能带来麻烦甚至“灾难”。根据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除非是为了订立和履行合同,或者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进行新闻报道等需要,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经个人自愿、明确同意。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和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识别或者分析,属于侵权行为。如果信息处理者要求自然人在提供产品或服务前同意处理其面部信息,法院不予支持。
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采取了明确的态度。商场、公园、景区、物业管理公司不能再打着“为消费者着想”、“方便消费者”的旗号,随意收集、使用人脸信息。无论是经营者还是用人单位,除非法律要求或授权,否则不得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这让人们对保护个人信息更有信心,对随意收集个人信息的人说不,要求别人提供“人脸识别”以外的验证和识别方法。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实名认证。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以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平台上的律师,在线律师会给你专业解答。
2021.11.02 09: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