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表情符号在各种社交场景中流动,许多年轻人在虚拟社交互动中无法脱离表情符号。对年轻人来说,一个表情包胜于千言万语。不过,用表情包冲浪也要小心,也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具体情况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自2018年以来,中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为证据的案件,整体呈增长趋势。
在民间借贷案件的判决中,贷款人张向借款人严发送微信,列出了后者的贷款细节,严回到了一个表情符号“”。这个表情符号在张看来意味着同意,但严说:“”不认识张的微信内容。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法院认为,张提交的微信记录尚未得到严明确认可,因此微信内容不能作为后者欠张相应金额的依据。
在另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件的判决中,承租人在租赁期满后,面对出租人多次提醒和提出额外租赁意愿,既不意味着继续租赁,也不意味着搬出涉案财产,只是回复了一个“”的表情符号。在出租人看来,这个“”的表情符号意味着对额外租金的认可。但承租人认为,这一认定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支持出租人,认为承租人同意按照附加租金标准继续出租。同时,承租人在租赁期满后承担相应的房屋占有使用费。
专家解读
随着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用网络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网络表达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法庭上作为证据。在大多数国内案例中,网络表达通常只是作为辅助证据,而不是作为决定性的。然而,鉴于表达符号含义的模糊性,如何解释和识别网络表达的含义确实成为了网络时代司法家面临的挑战。
律师提醒
由于表达符号的含义可能有多种解释,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网络对话中,表达态度的关键信息应尽可能以文字的形式表达,或者选择不易引起歧义的表达符号,以明确双方的真实含义,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同时,注意保留相关聊天记录,以便纠纷发生后用于权利保护和证据。
网络演讲应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善意使用表情符号,滥用言论自由权,随意使用表情符号侮辱、诽谤、威胁他人,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甚至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
在制作或传播表情符号时,要注意合理的界限,避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道德秩序。未经他人同意,制作以他人肖像为内容的表情包,即使不盈利,也可能构成侵犯他人肖像权。
在一些利用表情符号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通过非接触手段实施犯罪,犯罪手段新颖隐蔽,危害严重。因此,面对网络空间的诱惑,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遇诈骗,应及时报警,避免更大损失。以上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平台律师,在线律师会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答。
2023.06.27 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