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声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欺诈的案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近,内蒙古包头警方报告了一起使用人工智能实施欺诈的案件。报道一出,迅速引发网友的关注与热议。其中有网友留言道:诈骗的手段在多,最终还是要转账为准。所以不要随便转账就不会被骗了。那么,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呢?具体情况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内蒙古包头警方报告了一起使用人工智能实施欺诈的案件,福州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郭在10分钟内被骗了430万元。据报道,骗子通过人工智能面部变化和声音拟定技术,假装熟人实施欺诈。
案件披露后,许多报道称,他们需要警惕“人工智能欺诈浪潮”的到来,并曝光了许多类似的案件。例如,江苏常州的小刘被骗子冒充同学发声音和视频电话。小刘看到“真人”后相信了,“借”了6000元给骗子。
记者调查了解到,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在技术上改变面部,拟定声音,但用于“广泛传播网络”欺诈需要很多条件。
一名被列入公安部专家数据库的警方告诉记者,如果这种欺诈必须成功:收集个人身份信息、大量人脸图片、语音材料,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真实音频和视频;窃取面部对象微信号;充分掌握欺诈对象的个人身份信息,熟悉与面部对象的社会关系,综合犯罪成本很高。
他认为:“相关报告对某些案件的典型细节描述不够准确。人工智能欺诈案件仍然是零星的。”他说,成熟的类型化欺诈犯罪往往具有在全国许多地方爆发的特点,但目前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欺诈案件。
公安机关判断,近期网上“人工智能换脸换声诈骗在全国爆发”的传言不实,此类案件在全国发生不到10起,但这一趋势值得高度关注。网上一键换脸功能应用、小程序存在技术滥用的风险,需要加强技术防范和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主任熊辉说:“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螺旋式上升的转折点,未来几年技术迭代将按月计算。”。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合成技术的门槛不断降低,逐渐向低计算能力和小样本学习的方向发展,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完成,对计算能力和数据的要求显著下降。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支持,从面部合成逐渐发展到全身和3D合成,效果更加逼真。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特级专家、厦门美亚白科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总经理赵建强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渗透到网络欺诈、虚假信息、色情等领域。例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假冒明星和公众人物生成视频图像,以吸引网民。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大规模实施非法犯罪,如批量、自动维护网络账户、发送虚假信息、模拟人工在线聊天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再是实验室的半成品。引起热议的“换脸”和“拟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使用门槛低。
记者注意到,网上有很多AI换脸教程。在国内某知名App上输入“换脸”,弹出的高频搜索记录显示“换脸软件”、“免费换脸App”、“如何做换脸视频”、“换脸算法”等。一个名为“历史上最强的AI换脸软件正式上线!技术门槛大大降低”的链接介绍了一个换脸软件,教授如何通过视频演示教程使用。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5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
2、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实施前款规定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一)、(二)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3、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加速,由于使用边界不明确,欺诈风险正在积累,需要高度警惕。但凡要转账的就要警惕了,守好自己的钱袋子。以上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平台律师,在线律师会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答。
2023.06.09 10:51:21